(星島)2011年3月10日 星期四 05:30
(星島日報報道)為監察十八區街市食材通脹,工聯會昨推出全港首個「兩餸一湯指數」,結果發現灣仔區是全港最貴街市,要八十八元才可買齊兩餸一湯共七項食材,東區則最平,只需七十一點五元,兩區價格差距多達兩成三。即使是居民收入僅及灣仔居民一半的葵青區,亦要八十七元,排名全港第二貴。調查反映一些地區出現「窮人買貴餸」的荒謬現象,要求政府對有關街市減租,協助市民對抗通脹。
工聯會社會事務委員會揀選了七種最貼近市民生活的日常食材,作為「兩餸一湯指數」的參考指標,分量依照三至四人家庭訂定。
「兩餸一湯」包括:梅菜蒸鯇魚、菜心炒牛肉及番茄薯仔瘦肉湯,均是日常家庭的基本菜式。委員會藉著監察涉及的七種食材價格變化,顯示市民受通脹影響程度。
渣華道街市最「抵」
今年一月四日起,委員會每月在十八區的各主要街市,進行「兩餸一湯」食材價格調查。以三月一日更新的價格顯示,灣仔街市的食材價最貴,需八十八元才可買齊兩餸一湯共七項食材,跟各區平均價格七十九點九,多逾一成。灣仔是全港住戶入息中位數最高的區域,價格最高似乎合理;然而,住戶月入中位數第三低的葵青區中,青衣街市食材價格竟以八十七元高居全港第二,跟灣仔只差一元,令一眾葵青區居民叫苦連天。
同一食材價相差兩成
同一樣的食材,最貴跟最便宜的價錢,相差竟達二成三。這個全港買餸最「抵」的街市,竟然是與灣仔相距不遠的東區北角渣華道街市,食材價格僅為七十一點五元。另一奇怪現象則出現於沙田 正街街市,一月與三月相比,食材價格上升逾百分之七,升幅為各區街市之最。位於最貧窮地區的深水埗北河街街市,菜心於兩個月間亦漲價一倍。
工聯會社會事務委員會副主任麥美娟表示:「灣仔區及葵青區買『兩餸一湯』的價錢只差一元,但灣仔區的住戶每月入息中位數為二萬七千元,差不多是葵青區(約一萬四千元)的兩倍,反映了部分地區出現窮人買貴餸的荒謬現象。」
貴租轉嫁消費者
麥麗娟認為,這是由於有些街市租金高昂,令商戶將成本轉嫁消費者,她促請政府調低由食環署管理的街市租金,協助市民對抗通脹。
另外,在調查期間,七種食材以牛肉的平均價格下跌最多,達百分之四點四三, 「可見是因為政府年頭引入內地冰鮮牛肉所致」。麥麗娟建議政府盡量增加各類食材供應,令價格下降。
http://hk.news.yahoo.com/article/110309/3/n4mu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