食物營養標籤法將於2010年7月1日強制性實施。新法例中的「1+7」營養標籤,須包含熱量及蛋白質、碳水化合物、總脂肪、飽和脂肪、反式脂肪、糖及鈉七種營養成份,此外,「營養聲稱」也將被列入規管範圍之內。要正確解讀食物包裝上的資料,認識營養標籤上的營養素功能及營養聲稱的真假就變得重要。
熱量 (energy)
要維持生命,我們每日必須吸收到足夠的熱量,身體才能正常運作,每人每天都需有足夠的熱量要吸收,從食物中熱量主要來自碳水化合物、蛋白質及脂肪。焦耳(kj)是能量及熱量的單位,而每1kcal又等於4.184焦耳。
脂肪 (total fat)
聽到脂肪大家都可能會感到驚慌,進食太多脂肪會有機會引發高血壓, 糖尿病及心臟病。根據美國FDA的指引,以2000卡路里攝取飲食為計,每日脂肪總量不多於65克,佔人30%的全日能量(即約4湯匙),當中不多過1/3是飽和脂肪,即動物皮及椰油等。其實要低脂,每100克食物要含少於3克脂肪, 而相同份量的油含相同卡路里, 所以食太多橄欖油一樣會肥!
膽固醇 (Cholesterol)
膽固醇聽落可怕,但其實人體肝臟會製造7成,其餘會從飲食中攝取。健康的人每日建議不可多於300毫克, 即一隻雞蛋黃加2兩魚肉。而每100克食物少於20毫克膽固醇才算是“低膽固醇”,有一點要提提大家的,植物來源食物是不含膽固醇的,所以在麵包及粟米油就不存在!
營養高低有得計
消費者選擇食品時,很多時都會被「低糖」、「低脂」等字眼吸引,以為是健康食品,包無撞板。消費者應留意,選擇食物時,不能單靠這些字眼來識別,因為很多時製造商只針對食物中某項營養作賣點,並不代表不存在其他影響健康的物質,例如標明純天然及維他命C高的提子汁,但所採用的提子本身糖分已很高,熱量亦不低,所以學童都不適宜過量飲用。
營養聲稱解讀表
營養聲稱 |
定義 |
低卡路里 |
每100克食物少於或等於20卡路里 |
輕怡 |
每100克食物比同類食物少25%卡路里 |
不含脂肪 |
每100克食物少於或等於0.5克的脂肪 |
可含卡路里 |
每100克食物少於4卡路里 |
無糖 |
每100克食物少於0.5克糖分 |
低鹽/低鈉 |
每100克食物少於或等於120毫克 |
很低鹽 |
每100克食物少於或等於40毫克 |
留意標示單位免超標
由於營養標籤所用的單位並不相同,所以在查看營養份量是否屬實時,要格外留神。以下例子是一款「低脂燕麥早餐」的營養標籤。根據中國營養素參考值對低脂肪食品的規定(每100克固體食物不得含超過3克脂肪),這食品是否「低脂」呢?
營養資料
每包裝所含食用份量數目:10 食用份量:30克
每食用份量(即每30克)
熱量 156千卡(655千焦) 碳水化合物 29克
蛋白質 4克 糖 18克
脂肪總量 2.7克 膳食纖維 3克
飽和脂肪 0.5克 鈉 168毫克
膽固醇 0 毫克 鈣 70毫克
看標籤上脂肪總含量(2.7克),若然沒有留意其標示單位,或會相信這食品的脂肪含量屬低。但細心一看,標籤上的食用份量為30克;經計算後,便發覺這食品的脂肪含量(每100克食物含9克脂肪)比中國營養素參考值的規定高出3倍。由此,我們認識到標示單位的重要性。
提防標籤陷阱
無加糖不等於無糖
無加糖(no added sugar)的食品,其實是指在製作過程中,沒有再額外加入含有糖分的物料,但並不等於無糖。在無加糖的食品之中以果醬最為常見,生果本身含有很高果糖,吃了仍會影響血糖。
很多人以為不含膽固醇(no cholesterol)就不會致肥,其實並不是。膽固醇與脂肪是兩種東西,無膽固醇並不等於無脂肪,相反有脂肪亦不等於有膽固醇。例如寫著不含膽固醇的快餐麵包,每個麵包亦含有三克脂肪,過量進食便會對健康構成影響。
撰文:資深營養師黃榮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