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天 8 杯水的水口訣,任何人也適用嗎?所指的水分包不包括三餐食物中所含的水分,計算在內嗎?
每24小時,身體為維持正常生理功能所回收利用的水量相當於40000杯。在這樣的水代謝與回收過程中,依據外界環境的不同,每天身體所短缺的水量大約為6~10杯,因此需要喝水補充。工作量與溫度的增加,呼吸量與排汗量也同時增加,水的流失也相對增加。因此,排汗量和工作量大的人會需要較多的水份補充。
8杯水的水分包括了各種食物和飲料的水。成年人平均1天攝入的食物中含水約1000毫升(當然根據食物構成、湯水多少不同,有一定波動)。仍然按250毫升1杯計算,飲水的量就應該減去食物中4杯水的量。如前計算,如果你的水需要量為8-10杯水,那麼就應該“喝”4-6杯水。這4-6杯水,除了白開水、礦泉水,當然也包括果汁、茶、牛奶、豆漿等飲品,因為它們中大約90%的成分是水。
曾聽說水可分為硬水和軟水,兩者有甚麼分別?對人體營養價值方面又有甚麼不同之處?
硬水和軟水硬水這個名詞是由英文hard water直譯過來,因為這些水造成水垢,很難清潔,所以被叫做「硬水」。硬水是含有較多可溶性鈣、鎂等化合物的水。軟水中含有的可溶性鈣、鎂等化合物較少。我們把水中含有的鈣鎂離子總濃度用“硬度”這個指標來衡量,每升水中含有相當于10毫克氧化鈣為1度,即濃度為10PPm。硬度低于8度的水為軟水,高于8度的為硬水。
鈣鎂離子是人體每天必需的營養素,如果水有一定硬度,通過飲水可以補充一定量的鈣鎂離子。如果是長期服用軟水的人,還需通過其它途徑補充。但水的硬度太高和太低都不好,因為水的硬度和一些疾病有密切關系。硬水含有的鈣、鎂、碳酸鹽、硫酸鹽、硝酸鹽等成分較多。長期飲用硬水,一方面可能導致胃腸功能紊亂,出現暫時性的腹漲、排氣多、腹瀉等症狀。另一方面使人易患腎結石、膽結石。在水硬度較高地區,人群心血管疾病發病率較低,但腎結石發病率卻隨水的硬度升高而升高。
自來水、蒸餾水、礦泉水,那一款對身體最有益好?
自來水、礦泉水、純淨水、礦化水、磁化水等,它們各自都有不同的特點。營養學家指出,從營養學觀點看,純淨的白開水對身體的健康最有益,白開水最解渴,進入人體後可立即發揮新陳代謝功能,有調節體溫、輸送養份及清潔身體內部的功能。科學家還發現,煮沸後自然冷卻的涼開水最容易透過細胞膜促進新陳代謝,增進機體免疫功能,提高人體抗病能力。習慣於喝涼開水的人,肌肉內乳酸堆積少,不容易產生疲勞。
飲水不足會對身體帶來甚麼影響?
水是構成人體的重要成份,血液、淋巴液及身體的分泌物都與水有關,一切的生化作用都以水為媒介而進行。水喝得太少或不夠的人會較易生病,也比較容易疲倦、思考混亂,而且不容易排除身體新陳代謝的毒素。飲水不足亦會令皮膚乾燥、便秘、 尿液過濃,增加膽結石及腎結石的風險。若長時間在太陽下,很有可能會有頭暈目眩、心跳加快、呼吸急促、臉色蒼白、血壓下降等脫水的症狀。如失去10%的水份會對身體有害,若是失去20%的水份則對生命有危險。
如何分配 8 杯水的飲用時間?
感覺口渴才喝水對嗎?還是每隔固定的時間就補給水分會更加好?
在我們感覺口渴之前,身體就已是乾渴的狀態了。嘴乾並不是身體脫水的正確訊號。事實上,即使身體相當脫水時,唾液的分泌仍可能不受影響。這種情形是身體為了在咀嚼吞嚥時,能夠潤滑食物。這種認定嘴乾是身體脫水指標的錯誤觀念,已誤導了醫學研究,因此,即使是今天,醫療人員仍普遍分不清身體什麼情形是渴,什麼情形是病態性脫水。他們尚未完全體會日積月累的脫水會造成多大的傷害。 光靠渴的感覺以及感到渴了才喝水,正是問題的所在。脫水最明顯也是最主要的併發症是,損失一些製造神經傳導物質的必需胺基酸。 保持適當的水份,最大的好處是增加無數蛋白質和酵素的效率,它們的生理任務目前還不確定。它們聽從四周游離水的作用,分工合作也更有效率。因此,身體保持適當的水份,是預防疾病發生和確保生理機能正常運作的最佳保險。
有些人不喜歡清水淡而無味,用有味飲料或果汁代替補充水分可以嗎?(加以解釋好處或壞處)
飲料的種類非常繁多,有的飲料是含有多種營養成份和微量元素,而糖幾乎是所有飲料所含的共同成份,少量糖的攝入能夠治療某些疾病和增強運動能力,如果糖類攝入過多,糖進入人體循環,就可使血糖升高,血糖的升高能夠影響控制饑餓與飽食的中樞,使人體感覺飽了,不再有食欲繼續進餐。
此外,飲料五顏六色、鮮亮奪目,其顏色大都來自色素。色素是以煤焦油為主要原料經化學方法合成的,符合食用標準的色素也只是能吃而已,對身體並無任何營養價值,況且有的難以保證品質,更不利於健康。有些自我標榜為「純天然」的飲料,也少不了人工合成的化學防腐劑,經常喝飲料,日積月累,蓄積體內,會干擾正常代謝。長期以飲料代替喝水的兒童會引起營養不良、肥胖、多動症以及成年後對男子生殖能力產生影響等等,飲料對兒童身體傷害的宣傳報導正逐年增加。從小只喝飲料不喝白開水的孩子身高也會受到一定的影響。
撰文: 資深營養師黃榮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