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杯非鐵定 日飲水量新策
早前有外國研究指,飲水量充足,可改善糖尿病情,但同時亦有報告發現,以往的「日飲八杯水」實非絕對健康準則,新指引為應按個人體質調整飲用量。到底該怎樣釐定分量足夠與否,充足水分又如何改善健康?專家們有以下見解。
糖尿病患者忌缺水
內分泌科醫生唐俊業(上圖)表示,由於糖尿病人易伴有多尿徵狀和腎病,以往部分患者誤以為減少飲水量,可減輕多尿毛病和腎臟的負擔,事實上,糖尿病人飲用足夠分量的清水,才對病情有好處,當中優點包括,尿量增加可預防泌尿系統受到感染,而清水更能增加血液流量,有助避免血液過度黏稠,改善血液循環,緩和糖尿病對血管和神經的破壞。但這不代表飲水量愈多愈好,也切忌一次過飲用大量清水。建議按自身的需要及醫生建議,每日分數次飲用適量清水,另要注意糖尿病患者不宜飲用汽水、果汁等高糖飲品,水分吸收應以清水為主。
按照重量體質調節
高級營養師黃榮俊(上圖)表示,八杯水只屬一個參考指標,並非絕對標準。雖然成人每日排尿、流汗和蒸發的水分約為兩公升,但因人體也可從食物中吸收水分,只要身體不出現脫水徵狀,多一杯或少一杯,影響均不會太大。一般建議為每公斤體重每日飲用三十毫升水分,但每個人體質及活動量均不同,所需飲用量亦自然需要有所調整。長者、孕婦和餵哺母乳的媽媽,因有額外的水分需要,故也建議應稍為多飲水。「飲水有眾多好處,可惜港人缺乏定時飲水習慣,又長處冷氣間,令身體經常處於半脫水狀態,影響健康以至工作精神和效率。」黃補充。
分辨脫水徵狀
一般人未必知道,出現口渴時其實已有輕至中度的脫水問題,如此時再不立即飲水,即會演變至更嚴重的脫水狀態。患者會感到疫累、精神難以集中、頭暈,甚至昏厥。此外,體內熱力如未能從汗水中釋放出體外,會令皮膚出現微燙和發紅情況。脫水也會令皮膚組織缺乏彈性,如於皮膚上用手指輕按後,若未能即時回復原狀,表示已有明顯的脫水,應該立即補充水分。
喝水八大好處
1. 有利心血管健康:體內水分下降時血液流量也會隨之減少,此時為滿足體內各組織的需要,心臟即會加大輸出的壓力,加快血液運行以作出彌補,間接令心臟負擔加重,以及令血壓升高。故於缺水情況下,更易誘發心臟病發。
2. 增強抗病免疫力:當人體受到病菌入侵,如患感冒、傷風時,需要加速新陳代謝,增強免疫力。適量地多喝水,有助維持高水平的新陳代謝率,令身體加快復元。
3. 維持泌尿系統健康:足夠的飲水量,可維持正常的排尿,有助清除體積較細的腎石、膀胱石,減低結石風險和讓腎臟正常運作。尿液同時可沖走尿道的細菌,避免受感染而致發炎。
4. 改善痛風防復發:當體內含水量下降時,痛風病人血液中尿酸濃度會相應增加,易在關節內形成結晶石造成疼痛。臨上,大部分痛風病患者,維持充足飲水量後,病情多有明顯好轉。
5. 減低哮喘病發:如本身有哮喘問題,當呼吸道吸入了大量的致敏原即會引致病發。如果身體水分充足,呼吸道上的分泌物亦不會過稠,有利將致敏原帶離呼吸道。
6. 降溫避免過熱:水分可令過多的熱量從尿液和汗水中排走,水分不足會令熱力停留在體內,輕則感到悶熱,重則可造成熱衰竭,令體內器官難以正常運作。
7. 有助提神醒腦:當血液中水分不足,會難以溶解人體積存中的營養素,讓肌肉和腦部吸收。定時飲水,有助營養素上傳至腦部,達到提神及增加集中力的效果。
8. 幫助排便暢通:飲水不足會令大便乾結,尤其喜好米飯、麵食等澱粉質食物人士,足夠水量可令腸臟保持蠕動,促進排便。長者及兒童腸胃功能不佳,更應注意補充足夠水分。
資料提供: 資深營養師黃榮俊
http://www.hkheadline.com/living/living_content.asp?contid=105508&srctype=g&hl=%A4K%AAM%ABD%C5K%A9w+%A4%E9%B6%BC%A4%F4%B6q%B7s%B5%A6